在沃野千里的荆楚大地上,活跃着一群荆楚“粮二代”,他们以科技为犁、以创新为种,书写着新时代的农耕篇章。今天的《荆楚粮油》系列报道,我们一起走近宜昌当阳市民天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尚春霞,探寻她手中“一粒米”的共富密码。
处暑时节,酷热难当。在当阳市庙前镇李湾村的千亩稻田里,扬花落尽的稻穗上,谷粒正卯足劲地灌浆。虽然田间的探头监控能将水稻的生长状况实时传递到手机上,可是只要有空闲,尚春霞还是会来到田间地头,实地查看水稻的长势。
拖拉机整地,插秧机插秧,无人机植保,遍布稻田间的物联网平台将气象、虫情、土壤等数据实时传输到云端,昔日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劳作,正在被智慧的“天罗地网”彻底重塑。

品种混杂、卖价低廉,曾是父辈们种粮的痛点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早在2013年,尚春霞就推动企业与湖北省农科院共建专家工作站,此后,她又联合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专家团队,引入分子标记育种技术,为稻种做“亲子鉴定”,从种植源头牢牢锁定优质大米的品质基因。
比品种改良更深远的变革,发生在产业链组织模式上。2018年,尚春霞牵头成立湖北民天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,以“龙头企业 村集体 供销社 合作社 家庭农场”的创新模式,破解了传统农业产业链割裂的难题。目前已有63家合作社、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加入其中,通过集中采购,种子每斤降价11元、化肥每吨节省400元。
通过整合土地推动高标准农田改造,湖北民天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机统一调度,耕、种、管、收全程机械化率和社会化托管率双双达到百分之百,真正实现了“农技部门全程指导、标准化流程贯穿始终”。
品牌赋能让联合体中的多方“共赢”更有底气。2024年3月,“江汉大米”省域公用品牌正式推出,民天米业跻身首批十大授权核心企业。品牌效应立竿见影:深圳客商主动签下万亩高端稻米的订单,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7%。
科技赋能种植,品牌推升销售,而在大米加工环节,民天米业投入2000万元引进日产300吨大米生产线,采用轻碾冷抛柔性加工工艺,用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品质与效率的双重飞跃。
如今,尚春霞所在的联合体,辐射农户1.32万户,订单种植面积达13.6万亩,年产优质稻谷超10万吨。越来越多的农户申请加入联合体,林桥村村民姜大运,去年把14亩田地流转给民天米业后,又成了大米加工厂的搬运工。
从筛选良种到“双品牌”打造,从农机耕种到智能加工,从订单惠农到多元增收,“粮二代”尚春霞用创新传承农耕文明,以责任守护粮食安全。
(来源:垄上行 记者:杨晗 编辑:舒畅 编审:刘余 监制:肖鹏)
人已打赏
免责声明
特别声明:本文为“长江号”作者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观点。长江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暂无评论,快来抢沙发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