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阳关陵举行礼拜关公仪式现场。(湖北日报通讯员 陈也 摄)(资料图片)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通讯员 陈昕 张强
众所周知,当阳是著名的三国文化名城。
赵子龙大战长坂坡、张翼德吼断长坂桥、关云长坚守孤麦城……发生在当阳的这些故事令人耳熟能详。这其中,又以关公的故事与当阳最为密切。
1800多年来,作为关公的威武之地、长眠之地、显圣之地、皈依之地,生成和流传在当阳的关公传说富集而精彩。
关陵不仅是关公陵寝,更是全球唯一按帝陵规制建的关庙。2024年12月,当阳关陵、玉泉山显圣处“关圣文化史迹”成功列入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》。
如何把当阳打造成国内有影响力的关公文化旅游目的地?在连续举办11届关公文化旅游节后,今年3月,当阳启动《当阳关公传说》田野大调查,同时加快关陵文化遗址公园建设,“做足关公文章”。
为讲好“关公故事”,当阳是越来越认真。
每一次走访,都是穿越时空的交汇
半年多来,300多人直接参与,走访调查5000多人次,踏访遗址遗迹180多处,行程近万公里,查阅史料800多万字,共收集整理关公传说390多个,总计38万余字——
看到这组数字,你就知道当阳对编纂出版《当阳关公传说》下了真功夫。
“抢救保护、传承弘扬关公传说,当阳责无旁贷,也是义不容辞的文化担当。”这是当阳市关公学会一众专家的共识。
初春,一场规模空前的田野调查拉开帷幕。“掘地三尺、穷尽线索,精挑细选、精编细改。”这是所有参与者达成的共识。
周天裕是《当阳关公传说》执行副主编,尽管是当阳的“活历史”,但在核实“两堆土包子”的关公传说时,他一点不敢马虎。
在调查中,偶然听说坝陵街道群华村一位老婆婆会讲“两堆土包子”的关公故事,周天裕如获至宝,来回奔波4个多小时,历尽周折,才找到了这位老婆婆,完整地记录下这个传说。
在庙前镇文化站干部黄进的眼中,参与此次调查是一次难得的经历。史料记载,在关公当阳练兵行军路线上,有“营盘沟”“插旗岭”“石门开”“一碗水”等地,特别是“营盘沟”,传说是关公镇守荆州时重要的屯兵演练场。驱车近2小时,黄进一行赶到庙前镇长春村,在老书记杜宪刚那里,了解到关公在此地行军扎营的详细线路。翻山越岭26公里,两次找到村民杜宪忠家,又有了《插旗岭关帝庙》一文。
作为当阳研究关公文化的专家之一,许庭银参与《当阳关公传说》的田野调查以来,一刻也不敢放松。一篇《马踏河》数易其稿,但仍不满意。直到驱车20多公里,来到传说的发生地,找到问题的所在,才完成整理修改。
“不少关公传说都是点到即止,要把这些只言片语变成具象化的传说故事,就必须走村串户深入挖掘。”许庭银说,“如果不实地了解山川地貌、风土人情,这个传说就没有灵魂,连当地人都不会相信。”
就这样,不落一村,不漏一户,遍访70岁以上老人,几乎穷尽所有关公传说线索,使得这次田野调查工作落地生根。
“我们有理由期待,植根于沮漳沃土和民间大众的《当阳关公传说》,一定能为关公这一超级ip增添色彩。”周天裕握着厚厚一沓文稿说。
每一则故事,都是“关公ip”的文化积淀
9月17日,当阳市关陵文化遗址公园现场一片繁忙,工人们正紧张忙碌,全球关公文化共鉴馆主体幕墙龙骨搭建、广场铺装、文创街区基础施工、“麦城壮歌”景观序列区域道路与绿化施工、申遗展陈馆布展等多项工程同步推进。
关陵文化遗址公园位于当阳市云长大道与关陵路交界处,一期规划建设文化传承区、历史建筑区和关公主题公共文化区等3个区域,主要包含全球关公文化共鉴馆(游客中心)、文创街区、“麦城壮歌”景观序列、“关圣文化史迹”展陈馆、博士署遗址展示、祭拜广场及神道、护陵河堤遗址展示等内容。
遗址公园内,一个个从传说里还原的故事场景,串联出关公人生最后阶段的悲壮故事。在“麦城壮歌”区域,“麦城坚守,义无反顾”“孙吴劝降,威武不屈”“临沮遭伏,勇往直前”“追风念主,共赴大义”等场景,再现一个忠义的关公。
“国庆长假前,申遗展陈馆、文创街区和‘麦城壮歌’区域将先行开放。”当阳市文化和旅游局项目负责人邓伟介绍,一期项目将于12月底竣工。
可以说,当阳完整地见证了关公文化的起源、强化和扩散。“麦城是关公人生的终点,却是他成圣成神的起点,看似不圆满的人生,却因为选择了大义而被世代赞颂。”邓伟说,全球关公文化共鉴馆将号召全球关陵庙捐赠与关公有关的小物件,共同为关陵“添砖加瓦”。
近年来,当阳还依托关公文化研究院,持续推动关公文化的学术研究、交流与传播,加快《当阳市关陵文物保护规划》编制,推进《宜昌市关陵保护条例》立法,常态开展“全国五大关庙朝圣之旅”。
“围绕关公这一超级ip,我们正分阶段推进核心文旅项目,要构建起‘晨拜关陵、午游玉泉、夜享关城’的文商旅产业生态圈。”当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朱娇艳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