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各地紧紧围绕支点建设这一战略任务,不断推动党员干部在改革攻坚一线当先锋打头阵。在襄阳市,党员干部主动进厂门解难题,8000余家企业获精准帮扶,1200多个发展堵点变“通途”。推动党员干部到一线领域实践锻炼,并非一阵风式的应景之举,而是在推动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过程中,以组织之力穿针引线,推动干部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稳定最前沿、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,将服务精准滴灌至企业、群众最渴盼之处的破题之策。
实践是最好的课堂,一线是最厚的教材。为深入贯彻省委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各项要求,当阳市持续选派一批批党员干部走出机关、走出办公室,深入重点企业、在建项目、信访岗位等一线,把“企业所盼”转化为“纾困清单”,把“民声诉求”落实为“民生工程”,这股主动下沉、靠前服务的务实新风,正成为破解基层难题、激活发展动能的关键力量。干部一线淬火,不仅锻造过硬本领、提高工作标准,更能发扬务实作风,推动各方面工作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。
变“被动响应”为“主动问需”。党员干部主动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、提升服务效能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所在。如何解决好企业、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?就是要摒弃“坐在办公室等汇报”“等着群众找上门”的被动思维,始终践行“一线工作法”,用好“四下基层”法宝。江苏连云港“三问于民”闭环机制、福建永定千名干部挂千企、襄阳市党员干部主动进厂门解难题等等,这些都是党员干部主动问需方面的优秀实践。只有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、最关心、最迫切的方面着手,多跑一些少有人走的“偏僻小路”,一件一件抓好落实,一年一年抓出成效,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,才能真正实现“民呼我应、民需我为”。
变“大水漫灌”到“精准滴灌”。基层难题千头万绪,唯有精准施策方能直击要害。党员干部深入企业、深入群众,根本在于摸准“脉象”、找准“病灶”,这要求改变“大水漫灌”的工作方式,如同操作精密仪器一般精准到位。围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,要精心选派懂经济、懂政策的干部“点对点”下沉;围绕重点项目加快建设,要精心选派懂规划、懂审批的干部“一对一”服务;围绕群众需求纾难解困,要精心选派懂农村、懂农业的干部“心贴心”沟通。推动党员干部在车间一线、项目前沿、群众身边“望闻问切”,精准地建立“问题清单”和“服务台账”,才能让每一次“推门”都带着破解难题的靶向药方,才能让政策落在点上见实效。
变“一时之举”为“长久之策”。推动党员干部在一线实践锻炼,不能只是一阵风,而需机制赋能、久久为功。厦门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,自2016年以来,综合运用平时考核、年度考核、专项考核等方式,探索建立一线考核机制,有效激发了干部爱拼敢赢、迎难而上、攻坚克难、建功立业的热情和劲头。当前,全省党员干部正投身于支点建设的火热实践中,当阳市出台的《当阳市公务员及时表扬奖励常态化实施九条措施》,对推进落实“四个重大”等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开展表扬奖励,建立的“培养-实践-考核”一线考察识别机制,为“一线工作法”注入持久的生命力。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一批精兵强将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迅速集结,助力了当阳加快实现“冲刺百强县”的目标。
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心倾听民声,以实干回应民盼。党员干部深入一线,不仅是为民解忧,更是对政策是否接地气、合民意的深刻检验。只有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,方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。
当阳市委组织部 杨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