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labubu3.0系列掀起的抢购热潮,从门店排长龙到app登顶购物榜,再到二手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,折射出当下消费市场的非理性狂热。这一现象不仅关乎潮玩行业的健康发展,更深刻反映出消费群体在面对热点商品时的心态失衡。唯有回归理性消费,才能让市场告别畸形繁荣,走向良性发展轨道。
labubu的火爆,本质上是多重因素刺激下的消费狂欢。一方面,其“丑萌”的独特形象打破传统审美定式,精准契合z世代追求个性、渴望自我表达的心理需求;明星自发“种草”的加持,更是将其塑造成社交货币,赋予商品超越实用价值的符号意义。这种情感价值与社交属性的叠加,让labubu从潮玩变身投资标的,二手市场中隐藏款价格暴涨四十倍,年均收益率超300%,使得“买娃=理财”的错误观念盛行。另一方面,品牌方的营销策略加剧了市场的非理性。饥饿营销手段制造的稀缺性,与算法推送营造的紧迫感,共同构建起“不买即亏”的消费陷阱。消费者在从众心理与投机心态的驱使下,盲目跟风抢购,甚至为争夺商品大打出手,将正常消费异化为非理性的“军备竞赛”。
热潮背后,是黄牛猖獗、假货泛滥的市场乱象。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大量黄牛利用技术手段与线下资源,垄断商品流通渠道,进一步推高市场价格;而假货的泛滥,从高仿产品到魔改版本,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,更是扰乱市场秩序、损害品牌形象。多地海关查获的侵权玩偶案件,案值巨大,凸显出市场监管的缺位。 同时,过度投机行为扭曲了潮玩市场的本质。当“收藏 社交 投资”的畸形生态成为主流,商品的文化价值与消费属性被严重忽视。一旦市场风向转变,如labubu开启全球预售导致价格腰斩,盲目跟风的消费者将承受巨大损失,而这种价格剧烈波动也会削弱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,阻碍潮玩市场的长远发展。
破解labubu现象引发的消费乱象,亟须多方协同引导理性消费。品牌方应承担起主体责任,摒弃过度饥饿营销,合理控制产能与发售节奏,通过透明化的销售机制抑制投机行为;同时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,联合执法部门打击假货,维护市场秩序。 消费者自身更需保持清醒认知,明确潮玩的本质是文化消费品而非投资工具。在消费决策时,应关注商品的文化内涵与自身真实需求,而非盲目追逐潮流与价格。监管部门则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加强对二手交易、网络销售等环节的监管,对黄牛炒卖、假货流通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,为理性消费营造良好环境。
labubu的爆火与市场震荡,是观察当下消费市场的重要窗口。唯有品牌、消费者与监管部门共同发力,引导消费心态从狂热回归理性,才能打破畸形消费生态,让潮玩市场褪去虚假繁荣的泡沫,真正实现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这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,更是对整个行业未来的负责。
作者:当阳市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付剑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