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卖豆腐咧~”随着一声清亮的叫卖声,河南姑娘李福贵开着她的小货车,开始了走街串巷的卖货日常,她分享在抖音平台上的日常卖货视频在这个夏天“突然”爆火,被网友称为“豆腐姑娘”。李福贵的走红,或许是得益于流量时代与乡村发展的双重助力,但更离不开她自身的独特魅力。
“烂牌”下的“绝地反击”。80多岁高龄的爷爷,智力严重缺陷的父母,这样的一个家庭,被27岁的李福贵只身扛起,一扛就是12年。面对央视的采访镜头,李福贵回忆起自己从上小学到中学被别人欺负、被同村人嘲笑的过往,几度哽咽,“但是你没人敢说,因为你没有底气,你去跟谁说,你必须咬牙走下去”。但就是这样“烂牌”开篇、没有“底气”的生活,李福贵借助短视频平台,分享自己做煎饼果子、走村卖货和家庭的日常生活,以“人间烟火”开启了自己的“绝地反击”。正如她的账号签名“像向日葵一样,永远向阳而生”,她做到了。
“流量”后的至真至纯。李福贵的视频没有精美的特效、流畅的转场、专业的团队和刻意的炒作,内容大多都是帮独居老人晒麦子、拍照片、剪头发、换新瓦、拨打子女电话等等,她质朴的脸上只看得见斑点、痘印、汗水和笑容,但就是这样一个视频内容及形象都和大多数“流量网红”不沾边的普通姑娘走红了。渐渐地,李福贵的视频变成了大型“认亲”现场,“麻烦帮我看看村东头的王奶奶”“这是俺姥姥,下次再去能帮我用你的手机给我打个电话吗?我想跟俺姥聊会”等成为高频留言,李福贵的视频,缩短了在外游子和留守老人之间的“心距离”。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朴实无华的真善美和正能量,她做到了。
乡土间的双向奔赴。李福贵卖豆腐的初衷是补贴家用,拍视频的初衷是记录生活,但随着在村落间穿梭,她注意到了留守老人这个孤独又无助的群体,她也从单一的卖货,变成了给老人们带日常所需的用品药品,陪他们聊天,帮他们干农活、拨打子女电话,对老人来说,李福贵既解决了他们出行购物不便的烦恼,也给予了他们日常起居上的照顾与陪伴,还寄托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在外亲人的牵挂。用“妮子”来亲切地呼唤她,留她吃饭,照顾她生意,对她说“我其实不缺东西,我就想和你说说话”,这些都是老人们情感的质朴表达,是他们之间的双向奔赴。正如李福贵所说“他们治愈了我,我也想照亮他们”,她做到了。
超900万的粉丝、5800万次的点赞,这组流量数据的背后,反映了大众对她个人品质的认可和对淳朴人性的渴望,也透露着流量时代的成功密码。
能够俘获人心的都是人性的光辉。支撑李福贵一步步走到今天且能笑对镜头的,是被生活打磨出来的坚韧品格和乐观心态,她的镜头,传达的不仅是普通日常,更是如今我们内心牵挂的人情冷暖,她的视频,不是大众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平台,更像是在外游子寄托思念的桥梁和纽带,唤醒了大众内心深处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和珍视。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”,正是这些人性的光辉和最质朴的表达,戳动了大众内心的最柔软之处,让李福贵的视频成功俘获人心。
能够收获流量的都是价值的体现。李福贵的走红,再次让大众注意到新农人这个群体,也折射出新农人群体的崛起轨迹。新农人群体的崛起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价值、人才价值、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,但综合来看,最能体现新农人力量的,还是他们背后的社会价值。不论是科技赋能带来技术革新,是电商驱动拓展销售渠道,还是业态融合实现协同发展,都是新农人群体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探索,实现了乡村振兴和文化振兴的有效结合、乡土内容和乡村文明的高效传播,这就是新农人群体从利己到利他的社会价值。
能够持久获利的都是初心的坚守。纵观那些“塌房”的典型,都是因为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背离初心、收割流量,陷入与核心价值相冲突的“快钱陷阱”。但反观李福贵、田淑娴等新农人代表,都是选择坚守初心而持久“获利”。面对走红带来的机遇,李福贵没有带货变现,拒绝百万广告邀约,选择接受助农推广,用流量带来的红利去反哺我们“留守的爹娘”。田淑娴放弃城市高薪,扎根稻田五年打磨生态模式,探索出“微生物稻虾鸭”绿色循环生态链,带动50多名农户稳定增收,推动咸宁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,被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称号。由此看来,李福贵、田淑娴身上那些看似“笨拙”的坚守,终将在时间坐标系上勾勒出最陡峭的增长曲线。
陈思雨 当阳市委市政府督查局
